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,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与艺术融合课。他们观察着落叶的形状、颜色和纹理,感受着秋天的气息。老师引导他们用落叶拼出各种图案,如小动物、风景等,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自然之美。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亲近自然,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孩子们学会了欣赏自然、感受艺术,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。
《金色印记:探索自然之美—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设计》
在秋意渐浓的季节里,大自然以它独有的方式,为孩子们的课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——那就是“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”,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描述,更是一堂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自然、感受美、创造美的生动课程,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堂以“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”为主题的教案设计,旨在通过观察、讨论、创作等环节,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,在体验中成长。
一、课程背景与目标
背景分析:秋季,是树叶由绿转黄,最终飘落归根的季节,在这段时间里,校园或社区的某些角落,常常能见到被落叶覆盖的水泥路,尤其是枫叶、银杏叶等,它们以金黄色的姿态铺满地面,形成一幅幅自然画卷,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展现,更是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空间的一次美妙交融。
课程目标:
1、知识与技能: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“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”的景象,学习如何使用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之美。
2、过程与方法:通过小组讨论、实地考察、创作活动等,培养学生的观察力、想象力和表达能力。
3、情感态度价值观: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与爱护之情,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习惯,增强环保意识。
二、课程准备
1、环境准备:选择校园内或附近一处有“铺满金色巴掌”景象的地点作为观察点,确保安全且便于学生活动。
2、材料准备:相机或画笔、纸张、颜料、手套(用于捡拾落叶)、PPT或视频资料(关于秋季落叶的科普知识)、音乐播放器(播放轻柔的秋日音乐)。
3、知识预习:提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,让学生收集关于秋季落叶的诗句、成语或科学知识,为课堂讨论做准备。
三、课程实施
引入环节(约10分钟)
开场白:以一段描述秋日美景的诗歌或视频作为开场,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中。
提问激趣:“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校园里那条被金黄色落叶覆盖的小路?它们像什么?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吗?”鼓励学生自由发言。
观察与描述(约20分钟)
实地考察:分组带领学生到选定的观察点,每人佩戴手套,安全地捡起几片落叶,近距离观察其形状、颜色、纹理等特征。
小组讨论:每组选择一名记录员,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,如“这些落叶像金色的巴掌,轻轻地拍打着水泥路”。
分享交流:各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创意描述,教师适时引导,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语言。
创作与表达(约30分钟)
绘画/摄影:学生可以选择用画笔记录下所见所感,或用相机捕捉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,鼓励他们发挥创意,可以是对单片落叶的特写,也可以是整条“金色巴掌路”的全景。
写作/朗诵:对于文字爱好者,可以写一篇小短文或诗歌来描绘这条“金色巴掌路”,之后进行朗诵分享,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些关于秋叶的经典诗句作为参考或灵感来源。
音乐配乐:在创作过程中播放轻柔的秋日音乐,营造氛围,让学生更加投入。
成果展示: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,并邀请作者简短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。
知识拓展:通过PPT或视频简要介绍秋季落叶的科学知识(如落叶的原因、树木的生存策略等),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表现自然美(如摄影、绘画、文学中的秋叶描写)。
环保教育: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中的这一美景,提出可行的环保建议,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、参与社区植树活动等。
情感升华:以“我们的责任与使命”为主题进行简短讨论,鼓励学生将今天的体验转化为实际行动,成为自然之美的守护者。
四、课程反思与延伸
课后作业:要求学生将今天的经历写成一篇日记或小故事,并尝试为班级制作一份关于“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”的电子相册或小报。
家庭作业: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周末进行一次户外散步,寻找并记录家附近的自然美景,加深亲子间的交流与对自然的认识。
持续关注:教师可定期组织类似的自然观察活动,如春季赏花、夏季观星等,形成系列课程,让学生在不同季节中感受自然的变化与美。
“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”不仅是一堂关于自然观察的课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它教会孩子们如何用眼睛去发现美,用心灵去感受美,用双手去创造美,通过这样的课程,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自然的观察者、欣赏者、保护者,让生活因这份对美的追求而更加丰富多彩。